当前,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越趋于现代化的城市,运行机制就越复杂,风险也就越容易积聚。处在新时代、面对新形势,城市安全管理该如何深化、创新,推进安全生产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近日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举办的第十一届北京安全文化论坛的主要议题。
认清问题创新管理体制
“政府的安全生产文件多、各级安全生产大检查多、基层对安全监管抱怨多、好企业迎接安全检查多、坏企业安全事故隐患多。”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兴凯用通俗易懂的几句话,概括了当前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得到参会者的认同。他认为,这些问题直接增加了政府的监管成本、企业安全管理成本、社会的安全成本。
来自北京致诚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的侯智勇在张兴凯的观点上补充道,他发现很多中介服务机构都是以咨询服务为主,对企业存在的隐患往往“点到为止”,而且企业对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也无从考量,这些无疑增加了安全管理的成本。
如何创新?如何提高监管效率?专家、政府官员、企业负责人从各自角度给出答案。他们既有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探讨,也有对北京市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实践的具体阐释;既围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剖析,也针对安全生产培训教育等内容进行了讨论。
张兴凯首先从宏观层面提出,只有构建起党领导、政府主导、企事业单位负责、职工参加、社会参与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安全多方机制,才能实现行政成本与社会成本、执法效能与执法成本、公众感受度与社会环境的统一。
北京市安监局局长张树森则结合北京市安全管理实际,分析了北京市安全生产领域改革中的关键任务。他认为,明确部门监管责任、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京津冀安全生产协同发展、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安全生产工作保障等均是题中应有之义。
政府监管、企业自查、社会治理搭建起的“金三角”,在国家安监总局办公厅监察专员兼总局督查室主任李豪文的心中,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稳定器。他认为,完善的安责险服务能大大助推社会综合治理工作。而安责险包含的预防服务与安监部门执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加强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组合拳”中的关键一招。
侯智勇在面向企业开展“安全管家”“安全家教”服务时发现,当前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更多是面向一线员工,他认为培训的重点应是企业的“一把手”、安全负责人。因为,只有企业的“一把手”安全意识增强了,才能更好地支持安全工作、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
增强意识做好风险辨识
北京市安监局应急处处长李怀冰在开场致辞中说:“城市管理者和企业负责人风险意识淡薄,是城市安全的最大隐忧。对于城市中每个区域、每个层级、每个企业的安全管理者而言,都应增强责任感、自觉性,把职责范围内的风险想到位、防控好。惟有想在前、做到位,才能防患于未然。”这获得了全场的一致认同。
紧接着,北方工业大学校长丁辉将“灰犀牛”的概念引入城市风险评估。他认为,开展城市安全生产与运行安全风险评估,有助于提高应急能力,便于开展源头治理和风险管控,而成功的风险管控可以消除大部分隐患。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北京的城市安全管理工作很庞杂,但在寻常巷陌总能发掘出一些共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文瑛就以新街口街道为样本,分析出当前街道普遍存在基础台账调整频繁,更新信息数据难度大;生产经营单位投入不足,主要负责人安全意识相对薄弱;管理部门监管力度不足、监管职责不清等问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吕淑然也认为,虽然北京市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发展到应用“互联网+”深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的阶段,但企业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建设中尚存一些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两位专家都将目标对准了生产经营单位本身。陈文瑛认为,可以通过实地调研、风险评估,将风险相近的行业归为同一风险等级,实行“转重点、管全面”的安全管理模式。而吕淑然认为,在企业制定隐患排查清单的同时,应将相关方都纳入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并依托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系统,建立隐患排查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