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属企业:“创”字当先“新”自来

发布时间:2021/6/21 18:23:43    |     文章来源: 省国资委     |     阅读次数:

一边是享有“建筑业粮食”美誉的水泥,另一边是被称为“肥宅快乐水”的可乐,看似不搭界的两样东西,在海螺水泥产生了关联。

在位于安徽芜湖的海螺水泥白马山水泥厂,得益于二氧化碳捕捉收集纯化装置,含有二氧化碳及杂质的水泥窑烟气,经过一道道复杂工序后,“变身”99.9%工业级纯度和99.99%食品级纯度的二氧化碳产品。这些产品用途广泛,其中,后者是可乐等碳酸饮品生产中不可或缺的。

“我们开创了水泥行业的先河。”白马山水泥厂碳捕集分厂副厂长夏雁飞说,此举在实现“变废为宝”的同时,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了企业力量。

环顾安徽省属企业,用创新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不止海螺一家。眼下,省属皖企以“创”字当先谋新局,围绕国家和企业发展所需,针对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问题、生产一线的痛点和难点等见招拆招。

它们身上,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正愈加激荡澎湃。

安徽建工集团的代表作之一,拿下鲁班奖、黄山杯等20余项荣誉的安徽省城乡规划建设大厦。安徽建工供图


锚定一流,挑战“卡脖子”关键技术

在安徽省巢湖市凤凰山脚下,有一家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老国企——安徽皖维集团。尽管身居小城一隅,但在我国聚乙烯醇(PVA)行业中,它却牢牢地把持着“C位”。

皖维的前身是安徽省维尼纶厂。“四五”期间,国家用1张图纸建设了10家维尼纶厂,而现在,皖维是仅存的硕果。

“伴随着一轮轮洗牌,皖维一步步成长为行业龙头,PVA、高强高模PVA纤维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国内第一、世界前列。”在皖维集团董事长吴福胜看来,“九死一生”的背后,是企业对科技创新一以贯之的执念与实践。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PVA是陌生的。实际上,它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在建筑、纺织、环保、高性能材料等方面用途十分广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其中,将其制成光学薄膜并用于偏光片的生产,代表着PVA应用的最高水平。

“偏光片是液晶显示器的核心原材料。简单来讲,如果没有偏光片,液晶就无法显像,手机、电脑、电视等就会是黑屏一块。”皖维集团PVA膜分厂厂长向学毅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目前,全球90%以上的PVA光学薄膜市场被国外企业占有。近年来,为突破这一“卡脖子”关键技术,皖维举全厂之力,攻城拔寨。

皖维集团厂区。人民网 陈若天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年不懈努力,皖维填补了本土企业在PVA光学薄膜领域的空白,产品已进入部分偏光片企业供应链。

“去年9月,我们开工新建一条年产700万平米的生产线,预计达产后,可实现利税6500万元。”吴福胜说,在现有产品基础上,皖维将不断丰富产品线,研发、生产更高级别偏光片所需的PVA光学薄膜。

无独有偶。锚定世界一流水平,持续向行业巅峰发起冲击的,还有马钢集团。

去年4月,马钢建成我国首条重型H型钢生产线,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能够生产全系列H型钢的企业;当年7月,马钢交材生产的世界最大轴重车轮——45吨轴重重载车轮交付客户;同年,马钢自主研发、国内首创的635MPa级高强抗震钢筋批量投放市场,为重点工程建设撑起“钢筋铁骨”……

近年来,安徽省属企业越来越敢于、善于征战高精尖领域,攻关“卡脖子”关键技术。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有利于企业把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对经济社会发展也大有裨益。

“2020年,省属企业科技创新攻关取得重要进展,遴选确定的20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清单’中,已有18项研制出样品。”安徽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在省属企业中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力促企业形成更多“独门绝技”。

马钢集团H型钢生产线。人民网 陈若天摄

创以致用,服务生产是“头号目标”

对于企业而言,创新的“头号目标”是服务生产。

走进省属企业安徽建工集团展厅,一座座金闪闪的奖杯格外显眼:鲁班奖16项、詹天佑奖6项、国优奖11项、李春奖10项、大禹奖4项、黄山杯200多项……用建工股份党委副书记徐文联的话说:“每一座奖杯,都凝聚着建工人对创新的执着追求。”

位于合肥滨湖新区的安徽省城乡规划建设大厦,是安徽建工的代表作之一。得益于建造过程中的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项目一举拿下鲁班奖、黄山杯、全国绿色建筑创新二等奖、安徽省首个绿色三星建筑等22项荣誉光环。

“依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永不停滞的创新精神,‘十三五’期间,集团年度新签合同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徐文联介绍,目前,建工集团拥有8项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12家高新技术企业,设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技术中心。“这些,都为企业‘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积蓄着能量。”

江汽集团与蔚来汽车联合打造的先进制造基地。人民网 王锐摄

当下,发力新能源汽车,正成为国内汽车重镇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安徽也不例外。

在省属企业江汽集团与“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联合打造的先进制造基地,国内首条全铝车身自动化生产线正在工作。3年前,我国首个自主研制的全铝车身架构正是诞生于此,铝材使用比例高达96.4%,领跑全行业,为汽车轻量化这一行业命题“蹚出一条路”。

同样为行业称道的是,工厂实现了喷涂无人化、冲压生产无人化,焊装整体自动化率达97.5%。“自动化率的提升,为高性能电动车的生产提供了保障。”工厂负责人如是说。

今年4月,蔚来第10万辆量产车在合肥下线,创下同业最快纪录的同时,助力合肥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版图上的高地。

创以致用的,还有皖北煤电。

作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单位,在皖北煤电所属的内蒙古智能煤炭有限公司,5G信号覆盖井下。司机只需在地面动动手指头,就能精准操控位于井下的采煤机。远程一键采煤,让矿工“穿着白衬衫上班”从奢望变为现实。

“在现有基础上,今年我们将在省内再建1座智能化矿井。”皖北煤电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李双玉表示,到“十四五”末,集团各煤矿将基本实现智能化。其中,智能化综采工作面覆盖率达100%。

2020年2月,米拉多铜矿首批铜精矿顺利运抵铜陵有色。铜陵有色供图

聚拢人才,让创新动力源源不竭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是马拉松,那么,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就是这场比赛的“最初一公里”。只有“跑”好这一公里,创新动力才能源源不竭。

作为世界500强企业铜陵有色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中坚力量,铜陵有色技术中心下设9个研究所,职工超过600人。据技术中心副主任、集团科技管理部部长左永伟介绍,技术中心虽说是集团的二级机构,但架构很高,由集团董事长兼任主任,“这足以说明科技创新之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人民网安徽频道了解到,围绕生产一线需求,进行科技攻关是该中心工作的主要内容。

铜陵有色投建的厄瓜多尔米拉多铜矿,是安徽在海外最大的单体投资项目。目前,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一批批铜精矿源源不断地从大洋彼岸运抵铜陵。

“去年,生产单位发现一批抵港的铜精矿出现了结块现象。这意味着,矿石进不了炉子。”左永伟说,接到求助电话后,技术中心第一时间组织采矿、选矿、冶金等研究所多方会诊,最终明确结块是由燃烧引起的,并提出“隔绝空气、降低温度、保持水分”的解决方案。“按照我们的‘药方’,此后的铜精矿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情况。”

打造自家科研团队的同时,安徽省属企业还广泛借助外部人才。

安徽叉车集团是中国叉车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助力下,主要经营指标连续30年保持行业第1。这其中,产学研起到了巨大作用。通过与中科大、华中大、合工大、南航等高校的合作,技术原创难、产品出新难、工艺创新难等难题迎刃而解。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省属企业要发挥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在谈及今年省属企业重点工作时,安徽省国资委主任李中特别强调了抓好人才和激励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他表示,今年,安徽将实施“江淮国企英才”工程,培养一批首席专家、科创领军者和高技能人才。同时,探索建立省属企业吸引一流人才流入留住机制。“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举措,实现人尽其才,为省属企业开新局打下坚实基础。”

Baidu
map